近日,广州港船务公司就新建2艘智能电动船项目与广州市海皇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标志着用于珠江水系集装箱运输业务的智能电动船从研发设计正式步入落地实施阶段。
天蓝水碧映湾畔,绿能澎湃入画笺。广州港集团深耕“全员参与、科技赋能、共建共享”绿色发展主线,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助力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广州港集团获悉,船务公司就新建2艘智能电动船总长69.90米、型宽19.00米、型深5.70米、设计吃水4.50米,可装载集装箱货箱总数达240TEU,最大载重量约4000吨。“智能电动船舶配置3套可充、换电集装箱式移动电源,采用双机双桨纯电池动力推进模式,可在航行及靠泊装卸货物期间实现‘零排放’”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船舶主要航行于珠江内河A级航区,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满足南沙至香港及珠海高栏港等航线的航行需求。建成后预计每艘船年碳排放量减少172吨,每年节约能耗成本支出超100万元。
珠江碧波之上,一支支绿色船队正破浪前行。记者从船务公司获悉,该公司率先完成华南地区首批8艘内河LNG单一燃料动力船舶改造,以PM2.5与氮氧化物减排90%、碳减排超20%、二氧化硫零排放的“三降一零”环保突破树立行业标杆。同时,通过构建专业维保机制、安全操作规范与常态化应急演练的“三位一体”运维体系,船舶在安全经济运行中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坚持争先谋划,3艘在建的“智电一体”内河集装箱运输船已列入“粤港澳大湾区首条内河绿色走廊示范航线”的发展蓝图。“充换结合”能源补给模式预计为每艘船减少年碳排放量172吨,令单船年省能耗成本超百万,集成平台、智能航行等四大系统构建起大湾区首条“零碳走廊”。
“我们预计2026年上半年‘穿梭巴士’船队全面实现新能源化。”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南沙三期港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该港区近年来已实现电动岸桥、轨道吊、场桥和门机等153台大型港口机械电力驱动全覆盖,并持续加大新能源生产设备的推广应用。
“港口都是大型机械装备,传统码头使用的这种港口装卸设备耗油量都很高,我们当前新能源设备占比已达到了46%,从源头上对港口的碳排放进行了控制。”南沙港区三期码头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南沙三期将进一步推进绿色转型,计划对60台轮胎吊实施转场电气化改造,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推动港口运输向更加清洁、高效的方向发展。
为支持新能源设备的运行,港区配套建设了2个充电区,配备16个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可满足电动牵引车、电动堆高机和电动巡检车等多种新能源车辆的充电需求。据统计,2024年,港区16套充电桩总供电量同比增长59.56%,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600吨,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实现船舶岸基供电全覆盖,让清洁能源注入绿色动力。三期码头全力推进船舶岸基供电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岸电覆盖,为靠港船舶注入绿色动力。“我们对使用岸电的船舶实行优先靠泊、优先通行的政策,能更加进一步提升岸电使用率。”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南沙三期码头岸电使用率和用电量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绿色能源应用成效显著。
走进南沙港一二期码头,覆盖在码头建筑上的光伏矩阵如同深色盔甲。记者从工作人员获悉,码头内12.6兆瓦的装机容量每年输送1100万度清洁电能,这些绿电足够支撑3700余个家庭全年用电需求。“这是国内单一码头顶级规模的BIPV分布式光伏项目,运行以来,为南沙一二期节约电费开支近百万元。”工作人员介绍。
在污水处理方面,南沙港一二期码头创新使用“双循环”系统——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化身再生水,进行设备清洗物尽其用,生活污水处理站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全天监测污水排放“红线”;在维保中心东北角,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将1200立方米雨水转化为清洁用水,相当于为车间装上了天然自来水厂。
在循环利用方面,维保中心巧妙利用生锈的机械零件,化作展现港口作业场景的铸铁浮雕。在码头廊道,记者还看到不少由废旧轮胎“变身”而成的生态花盆。“本来这些轮胎可以直接报废了,但是我们的员工想到做改造,直接变废为‘宝’,还增加了港区的风景,这是一举两得了。”工作人员指着生态花盆说道。
此外,记者还从南沙三期码头获悉,自2016年起该码头多次举办增殖放流活动,放流规模和社会影响逐步扩大,累计投入资金超300万元,放流约2100万尾苗种入附近水域,为水域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从内河船队绿色化转型到港区机械电气化改造,从船舶岸基供电全覆盖到光伏矩阵的能源革命,广州港用实践印证了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港口高水平发展的必答题。未来,广州港将不断推动绿色能源的革新升级,以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深化绿色能源的革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