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爱云:导弹发射架下的“播火者”

时间: 2024-04-14 15:16:26 |   作者: 雷竞技在线登陆

  “叮铃铃……”夜深人静,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随即电话被接通。电话线的那头是火箭军某团三级军士长俞细文,这头是火箭军士官学校教授顾爱云。

  前不久,俞细文接到一项紧急授课任务,马上给顾爱云打电话请教。没太多客套,顾爱云将自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倾囊相授。

  16年前,顾爱云耐心指导快毕业的俞细文上好了第一堂教育课,也打开他一扇窗。这些年,在她的指导鼓励下,俞细文成长为所在基地“优秀政治教员标兵”,学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先进事迹在全国宣传。

  俞细文只是顾爱云的学生之一。这些年,她矢志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用兵言讲兵语,一茬茬官兵在她的课堂上淬炼忠诚信仰、倍添备战动力,走出了“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何贤达、“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侯长岭等一批兵王。前不久,顾爱云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95分,这是上学期学员给顾爱云思政课的评分,位居火箭军士官学校基础课榜首。为啥原来学员认为“枯燥难懂”“离得远”的思政课,现在成了最受青睐的?

  “要给学员一杯水,就要先把自己的一桶水注满。”顾爱云说。和她同在一个办公室的讲师郑娟和记者说,顾爱云的抽屉里常年放着山东煎饼,这是她醉心工作错过饭点后的餐点。她总说:“煎饼瓷实养人,越嚼越有味,就像创新理论一样,深学细悟就会爱上它的味道。”

  走进顾爱云的课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沉浸体验等教育学生的方式丰富多样。该校教学督导专家汪徐胜教授说:“她把大道理讲小、远道理讲近、深道理讲浅,让学员觉得‘有意思’更‘有意义’。”

  多年前的那一幕,深深镌刻在驻守大山深处的某部一级上士刘平的脑海里。他回忆说:“顾教授的那次宣讲给我传递坚守的力量,让我选择留在部队。”

  那天,越野车碾冰压雪,奔波上百公里山路,把前来宣讲的顾爱云颠晕了车,一路走一路吐。到了目的地,她脸色惨白,可一上讲台就瞬间精神焕发,为官兵送上一场色、香、味俱全的“理论盛宴”,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刘平这些深山卫士的心灵深处。

  “让习强军思想落地生根,这是我的神圣使命。”这些年来,从备战一线的导弹分队,到部署偏远的哨所一隅;从硝烟弥漫的发射阵地,到日夜鏖战的施工点位,她辗转奔波十余万公里,让党的最强音响彻导弹军营。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采访中,顾爱云回忆起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中的一幕。2019年9月29日,古城西安。7号火炬手顾爱云高举燃烧的火炬阔步奔跑,耳畔传来人群欢呼。当她点燃自己的学生何贤达手中的火炬时,不禁热泪盈眶——那一刻,她觉得传递的不只是火炬,更是“播火”的使命。

  2013年,何贤达刚入校时,一门心思只钻导弹专业。“既要练强手中武器,更要擦亮思想武器,思想不偏向确保导弹不偏航。”顾爱云不停引导他把理论学习与履职尽责结合起来。慢慢地,何贤达学会运用强大的思想武器助推备战打仗实践,后来荣立一等功,成长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何贤达也当上了基层政治教员,带动身边官兵用理论“金钥匙”开启强军“实践门”,去年被表彰为“全军优秀政治教员”。

  “士兵是部队主体力量,我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理论火种,涌现更多‘播火者’。”顾爱云说。(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李永飞 李兵峰)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